国家领导人与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档案
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
60年百项重大成果展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视 频
图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领导人与中国科学院 >> 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
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
第十一章 走向未来

  深切怀念  

  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离开了我们。

  噩耗传来,中国科学院广大职工和全国人民一样,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大家无法接受这一无情的现实。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缅怀小平同志的文章中写道:敬爱的小平同志不幸逝世,使我们科技界深感悲痛。我们感到,科技界失去了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失去了一位深受爱戴的长者,失去了一位睿智知心的良师。但是,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贡献和谆谆教诲已经并将永远发挥巨大的历史影响。

  小平同志曾经亲自为之奠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所在的高能物理研究所,广大职工回想着小平同志当年亲自为对撞机奠基的身影,回想起对撞机工程峻工后小平同志来视察的情景,禁不住泪流满面。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在小平同志关怀下建设起来的,当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地面站进行采访时,职工们面对摄像机,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失声痛哭。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说,没有小平同志当年的战略决策,中国高能物理就不可能取得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遥感卫星地面站站长潘习哲说,小平同志以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性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提出中国要建立起自己的遥感卫星站。如今地面站已建成10周年,在中国遥感信息应用事业的发展中树立起一个里程碑。

  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四位院士深情地回忆了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制定过程,他们说,是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促成了这一计划的诞生,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科技大学师生以悲痛的心情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追忆小平同志对科教事业、特别是对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和发展的关怀和厚爱,决心继承小平同志遗志,化悲痛为力量,深化改革,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为科教兴国而奋斗。

  那些天,神州大地陷入一片悲痛之中,苍山为之低头,大海为之失声,全国人民都怀着悲痛的心情,缅怀邓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中国科学院各单位,无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城市,或是处于边远山区的野外台站,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悼念邓小平同志。无论是曾与小平同志相处过或曾接受过小平同志指导的老干部,还是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无论是德高望重的院士,还是普通的职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小平同志深深的怀念。

  当2月24日为小平同志最后送别的那一天,当灵车缓缓地从301医院驶出,马路两旁早已是满含泪水的人们。在无数肃穆的人群中,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职工、研究生院的师生,还有从其他地方赶来的科技人员,肃立在寒风中,大家只想最后再看小平同志一眼,道一声:小平,走好!

  小平同志走了,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他的人格,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仍将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小平同志走了,但他开创的改革开放的祖国大业还在继续,他的思想、他的理论,仍在指导中国的伟大事业。党的15大已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我党前进的理论指南写进党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带领全国人民,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地推向21世纪。  

  再现辉煌  

  人类正满怀信心地迎接21世纪的到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渴望着在新世纪中更加灿烂辉煌。

  21世纪,世界科技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新的突破,将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1世纪,科技和知识在社会生产诸要素中将占居主导地位,经济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在过去20多年中,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现温饱和进入小康的两个阶段的目标,现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开始新的努力,即到下世纪中叶,在建国一百周年时,使我们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战略目标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个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的动态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间更长,任务更加艰巨,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小平同志一向重视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1995年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把科技与教育提到历史的高度。去年党的15大和今年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都将“科教兴国”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讨论,新的党中央和新一届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科教兴国”作为今后五年及相当长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期间答记者问中说,“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

  站在新世纪的门坎前,中国科学院已深感到人民的期望,民族的重托,面对历史新的一页,中国科学院已举起她有力的笔。

  中国科学院是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的,中国科学院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我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初期,她为国家的资源调查、基础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后,又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作为建国初期仅有的一支科研力量,她为我国国防、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的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有的甚至是成建制地输送出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科学院也相应加大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力度。近几年,又适时地提出了在全院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分类定位的改革思路,目标是更好地凝聚和组织起全院的科技队伍,优化人力、物力的资源配置,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一向关注中国科学院的发展,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到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检查工作,接见中国科学院各方面的科技专家,听取院、所和专家们的工作汇报,并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鼓励。90年代以来,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基、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几十个研究所,仅江泽民总书记就视察了20多个研究所。1989年秋天,江泽民同志到中央担任总书记不久,就在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进行座谈。1992年1月7日、8日,正值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了我院半导体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给院工作会议带来一股强劲的东风。1994年1月,院召开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发来贺信,李鹏总理在外地专程发来贺电,热烈祝贺会议的召开,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问候。江泽民总书记在贺信中,希望中国科学院全体职工要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为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1994年6月3日至8日,中国科学院第7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同期召开,李鹏总理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开幕式后,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基、刘华清、胡锦涛等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接见了两院院士,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江泽民总书记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会议期间,朱基副总理还向院士们作了关于国家经济形势的报告。1994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45周年,院庆前夕,江泽民总书记特意将关于三个基地建设的内容题了词,李鹏、刘华清、李岚清、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建院45周年题词。11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出席了院庆茶话会,并做了重要的讲话。临走前,江总书记还绕场一周,向与会代表问候致意。党和国家对中国科学院的关心和鼓励,鼓舞着中国科学院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更加发奋努力,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多的贡献。

  50年来,中国科学院得到很大的发展。学部由1955年成立时的233名院士发展到1997年底的605名。研究实体部分从建院初期的21个研究所、二、三百人的规模发展到1997年底包括12个分院,123个研究所,20多个包括大学、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社等支撑单位和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有职工7万多人,其中科技人员5万多人。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不断改革,不断调整,努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1997年, 中国科学院根据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向中央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 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朱基、李岚清、温家宝等领导同志也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设想作了明确的指示。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原则批准了《关于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同意中国科学院先行一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

  中国科学院的发展目标是,通过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到2010年前后,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技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

  中国科学院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设想是:以一批国家科研机构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的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作为组成部分,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发挥以知识创新为主,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并重的三大主要功能。以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咨询和服务四个方面作为战略重点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形成和保持强大的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加速最新科技知识的传播,全面推进知识和技术转移,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建设和保持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建设。

  近3年工作的主要核心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建设基地。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合理分工及我院的发展目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突出创新的原则,调整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批建设和稳定支持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要通过机制转换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逐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文化,即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新模式,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公平竞争、择优支持、评价从严、待遇从优、动态调整、激励竞争的新机制,倡导求真唯实、鼓励首创精神、鼓励合作竞争、鼓励成果转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文化。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知识创新环境,转变管理机关职能。要控制人员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初步设想,到2010年,中国科学院队伍结构为固定人员3万人,流动人员3万人。可以预想,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全院同志的共同努力,一个崭新的中国科学院一定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中国科学院一定能建设成为按照现代科研院所模式高效运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不竭源泉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作出更多的贡献,为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