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夏训诚等在罗布泊考察
6月10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新疆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与区域发展”项目成果评审会在京举行。孙鸿烈院士担任组长,刘东生、孙枢等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项成果是罗布泊地区综合研究的新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为干旱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罗布泊研究的领先水平。
一直以来,社会上流传着“罗布泊、楼兰在中国,而其研究在国外”的说法。事实上,为探索罗布泊地区的奥秘,中国科学家进行了许多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是该项目的负责人。自1957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工作至今,夏训诚已在西部地区从事生态环境研究整整50年,并已26次进出“死亡之海”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这个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新疆科技厅的奖励。”新疆科技厅副厅长吐尔逊-沙迪尔介绍说。2002年,夏训诚基于其在新疆荒漠化研究和治理中作出的重要贡献,被授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利用其中40万元的奖金,夏训诚从2003年起开始了“新疆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与区域发展”项目的研究。
经过3年多的考察和研究,项目组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纠正了以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据介绍,该项目研究阐明了罗布泊地区干旱环境的形成过程,由湖相沉积研究建立了近万年来环境演变序列,揭示了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规律。项目组研究发现,罗布泊特有的红柳沙包沉积层序具有记录古环境信息的作用,由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研究及同位素测定,重建了罗布泊地区132年以来的环境演变序列。
早在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地区实地考察后,提出了罗布泊是个“游移湖”的观点。夏训诚等人在深入考察研究后认为,罗布泊未因大面积地面风蚀而发生明显的湖体游移,其水体变化受控于入湖水系变迁,否定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观点。同时,项目组还阐明了罗布泊变迁及干涸的过程,界定了罗布泊干涸的年代。
关于沙漠地区雅丹地貌的成因,过去一直认为是由于风的吹蚀作用。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航测相片资料分析,夏训诚认为形成雅丹地貌的营力,除了风的作用外,周围山地阵发性的暴雨和洪水也起重要作用,提出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成因包括风蚀、水蚀和风水交互3种作用的新认识。与此同时,夏训诚还界定了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垄的发育过程,认为其过程包括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垄→沙垄→羽毛状沙垄4个阶段。
目前,项目组已发表重要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2篇,由夏训诚主编的《中国罗布泊》专著共14章80万字,也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对于罗布泊科考的重要性,刘东生曾概括认为:罗布泊,是一个地质学的实验室,也是一个博物馆,第四纪地质的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他在《中国罗布泊》一书的序言中说:“夏训诚在对罗布泊地区的研究中,始终抓住了环境演变这个中心。在对罗布泊地区的研究上,中国学者的研究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这是可喜可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