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与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档案
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
60年百项重大成果展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视 频
图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5年 >> 叶笃正 >> 媒体报道
叶笃正:每一秒钟都要发出光和热
经济日报        

  一生获过多少奖,叶笃正自己都记不清了,当得知自己获得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中国最高科技奖时,他高兴地说:“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奖,这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肯定,更是对我的同事们和整个气象科学界努力探索、勤奋工作的赞誉。我是代表大家来领这个奖的。”

  90岁的叶笃正仍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引领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发展——

  胸怀全球风云

  说叶笃正成就“大”,不仅因为他达到了非凡的学术高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因为他研究的对象很“大”——全球变化。

  “我年轻的时候,北京的冬天要下很厚的雪,可现在……”叶笃正指着窗外向记者介绍他从事的研究工作……

  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排放增加,地球像一个温室,变得越来越暖。在今天看来这已被广泛认同,可如果倒退20年,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屈指可数,而叶笃正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夏天,叶笃正的朋友、美国气象学家马龙提出,与他合作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当时“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这一观点还没引起重视,即使是在小范围的学界内也存在着争议。但多年从事气象研究,开创了中国大气研究学科的叶笃正,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前沿而且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有排放,就会有变化,怎么变?中国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应该考虑的。”他坚定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那时,叶笃正年近七旬。

  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认为人类活动已经给全球气象条件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尤其是近100年来,人类工业的发展是以破坏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他倡导的“有序人类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判断指标,并且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理论和实际措施。在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方面,中国人没有缺席,并且走到了世界前列。

  现在,这个全球问题已经被全球所认识,它的影响范围已经超过科学界,延伸到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004年,叶笃正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第一人。

  其实,早在1949年,他就以最先提出大气运动的“长波能量频散理论”蜚声国际气象界,这是大气长波理论的三个重要基础,迄今仍对天气预报有指导作用。上世纪50年代,他率领合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使中国气象学研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目前在国际大气科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的几个研究方向,都与他的学术贡献密不可分,国内著名的气象学家不少是他的学生。

  心系祖国需要

  1916年出生的叶笃正与中国第一份气候记录同年。

  193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他毅然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两年后回到学校,在学长钱三强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来到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1948年,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国际气象学界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一心盼望学成报国的他立即启程回国。为此,他拒绝了美国同行的高薪挽留,几经周折,终于在1950年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当时的中国气象学研究非常落后,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叶笃正和竺可桢、赵久章等杰出的气象学家一起,拉开了新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序幕……从此,他就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气象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在“文革”那段痛苦的岁月中,也不曾动摇过。

  一个美国老友曾跟他讲,如果当年他选择一直留在美国工作,会写出更多的文章。叶笃正却问他:“美国能让我和那么多同行一起,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吗?”

  他常说,科学工作者既要追求真理,更要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叶笃正从事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有三个: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其次要选择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最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探索更先进的方法。

  现在,年事已高的叶笃正仍然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他说“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可时间总是不够用”。

  笃学风行求是

  人如其名,叶笃正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学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扎实、正派。

  作为成就卓著的大科学家,许多人都很想知道他的成功之道。对于这一点,叶老也毫不保留:“求实,求实,再求实;认真,认真,再认真!”

  黄荣辉院士是深受叶老影响的学生之一,他说:“叶老作的是大学问,可最恨用‘大’字眼。”有的学生在发表文章时,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显得更重要,会用到一些“高调”的字眼,叶老毫不客气地指了出来:“你‘发现’什么了?改成‘指出’就行了。”

  叶笃正非常厌恶的另一种做法是不懂装懂,对于不懂的,他十分宽容:“学问学问,学就是问,不懂可以问。”但不懂装懂,他不能容忍,因为他认为那是对待科学的不敬。

  叶笃正在培养后辈上面从来不遗余力,他说:“如果我的学生不如我,说明我是一个失败的老师!”

  有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出了成果,要将他的名字也署上,可他从来不沾这种光。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评价他:“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得到了他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虽已九十高龄,但思想的脚步从来没有放慢,他要求自己:“每一秒钟都要发出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