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与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档案
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
60年百项重大成果展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视 频
图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6年 >> 李振声 >> 媒体报道
李振声:在麦田里建造金字塔
科技日报        

  李振声,生于1931年,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李振声育成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翻看李振声从前的照片,就会发现:笑得很灿烂的,多半是在麦田里拍摄的,那金色的麦田和饱满的麦穗,让他幸福无比。

  “和小麦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我最开心的事是看到农民丰收时的高兴劲儿。”李振声欣慰地说。在李振声看来,和农民打交道是很快乐的事。1969年,他被下放到宝鸡县联合大队去蹲点,一蹲就蹲了4年。

  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的李振声想搞遗传,但偏偏被分到了栽培组,师从土壤学家冯兆年先生,搞土地耕耘,搞冬灌,搞小麦栽培。进行土壤水分研究需要四样工具:土钻、铝盒、烘箱、天平。没有仪器,大家就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老师用石棉板围一个圆筒,用铁皮把它固定起来,就做成了土烘箱。没有加温条件,就借用老乡的柴灶。那段日子,李振声天天扛着土钻,背着挎包骑自行车跑很远的路去测土壤水分。老乡远远看见李振声就打趣地说:“那个扛土钻的又来了。”就这样,李振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1992年,李振声退居二线,而工作却没有停止。他在北京昌平平西府建立了一个育种基地。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食堂、没有厕所、没有围墙,连路都不通。李振声就带个饭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就是在这个基地,李振声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如今,他针对我国国情提出的“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育种目标,已经成为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先生对我们最大的教育,是他的科研精神,他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十分敬业。”李振声最得意的学生童依平说,“往往在田间工作大半天,我们年轻人都感到很累,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调查、记录。”

  尽管李振声身体不太好,但他还是不断地寻找机会,去各地的小麦试验田走走,回到他奋斗过的西北看看,他是如此热爱那片土地和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育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