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与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档案
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展
60年百项重大成果展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视 频
图 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8年 >> 徐光宪 >> 媒体报道
徐光宪:创造中国稀土传奇
京华时报        

  徐光宪于北京家中(1997年12月9日摄)。新华社发

  在量子化学等领域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他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他和他的研究群体造就了一个关于稀土的“中国传奇”……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

  创造“中国传奇”

  徐光宪事业高峰的两个关键词是“萃取”和“稀土”。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徐光宪接到了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钕。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将它们分离十分困难。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不仅出色完成任务,而且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

  中国原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备,仅白云鄂博一地的储藏量就占整个世界的50%以上。但是生产技术掌握在国外少数厂商手中,他们将这些技术作为高度机密,中国长期以来只能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却不是稀土生产大国。

  为此,徐光宪经过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改变了国内稀土行业长期受制于人的落后局面。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有人说,徐光宪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中国传奇”。

  发动学生写书

  如今的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高松是徐光宪的学生之一,在他眼里,徐光宪不仅是非常有名望的科学家,也是位非常宽厚、平易近人的老师。

  在高松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后,出于自己的兴趣,想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可是原本的领域正是紧缺人手的时候,高松有些担心老师是否会理解他的选择,于是忐忑地给徐光宪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开学后,徐光宪立即找到高松,鼓励他的选择,并帮他出主意:在原领域继续做一些科研,并同时在职攻读新方向的博士,这一举两得的办法给了高松事业发展很大的帮助。

  徐光宪对于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80多岁高龄的时候,仍然直接指导研究生,并坚持给本科生做讲座,这在学校中并不多见。也许正因为时时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徐光宪一直有着一颗童心,他给自己在学校BBS上的ID取名为“老顽童”。

  前几年,化学学院的学生们发起了“认领”化学元素活动,用趣味的语言诙谐地描述每个元素并集合成一本《元素的世界》。2007年,徐光宪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有兴趣,在北大BBS上发帖号召学生继续“认领”分子,集合成《分子共和国》,得到了热烈响应。如今《分子共和国》一书正准备出版,徐光宪也参与到编写中。

  重奖欲分给团队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徐光宪可以支配一笔高达500万元的巨额奖金,其中50万元归个人所得,另外450万元可由他用作自主选题的科研经费。

  “我自己的钱已经够花了。”徐光宪说,“我得的奖是集体的工作成果。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包括那50万元在内,全部都拿出来。几个研究团队要好好商量,怎么分配使用这些经费。经费要以稀土为主,要全部放在几个课题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把钱花在科研上,花在助弱扶贫中,徐光宪非自今日始。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徐光宪把编写《物质结构》一书得到的5000多元在当时堪称“巨额”的稿费全部捐给工会,用于补助困难教职工,还一再请求工会“不要声张”。

  20年前,他的一位学生因孩子脑瘫而陷入困境,徐光宪按月用稿费接济这位学生。大年初一清晨,又摸黑把亲手烹好的烧鸡、八宝饭送到学生的宿舍。提起此事,徐光宪语气中满是遗憾:“我无法帮他更多……”

  2005年,徐光宪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得到百万港元奖金。他毫不犹豫地拿这笔钱设立“霞光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努力学习又家境贫困的本科生。